EyeWorld China March 2025 Issue

41 EyeWorld Asia-Pacific | March 2025 青光眼 现代房角成像 Dr. Shareef 说,代替或联合手动房角镜检查,前节OCT(AS-OCT) 和/或超声生物显微镜(UBM)等成像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。 他举例道:“如果无症状患者在眼科检查中发现存在解剖学上狭窄 或闭合的房角,所获得的成像可以让医生能够教育和告知患者的病 情,包括干预,否则很难向患者解释。显示房角关闭的图像可以用于 为患者提供选择,包括1)无症状时的观察;2)激光虹膜切开打开引 流通路作为预防措施或有症状需要打开引流通路;3)如果合适,需 要进行白内障手术在解剖学上打开引流通路。这也可用于虹膜周切 后的患者谈话,引流通路仍然关闭,患者有症状,眼压升高,需要降 低眼压。” Dr. Shareef说,从诊断的角度来看,成像技术可以帮助那些无法在 诊室做房角镜检查的患者,比如那些浅或低眼压的患者。例如,成像 可以帮助确定睫状体脱离的位置和大小,以便进行手术规划,或在 高褶虹膜综合征周切孔通畅的情况下房角关闭。Dr. Shareef说:“医 生可以根据[成像]建议患者考虑氩激光虹膜成形术,以进一步打开 房角,增强房水外流并降低眼压。” Dr. Xu 说,青光眼的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。 “房角镜检查的一个挑战是它是定性的。我们描述了我们可以看到 的结构,但我们无法进行精确的测量。很难跟踪房角随着时间的推 移而变窄或关闭等情况,”他说。“OCT已经存在了几十年,它被广泛 用于后节,测量视网膜厚度等解剖结构。我们和其他研究小组一直 在将OCT应用于前节,作为更精确地量化患者解剖结构的一种手段。 我认为这是OCT的独特优势,很好地弥补了房角镜的主要弱点。此 外,OCT速度快;不需要训练有素的临床医生来完成;它是非接触的, 因此对患者来说很舒适。OCT图像的分析也可以使用其他技术(如人 工智能)实现自动化。通过这些方式,OCT可以满足临床对更方便、更 可重复的房角评估方法的需求。” AS-OCT房角成像研究的一些知识已经转化到临床。Dr. Xu说,他和 同事们比较了AS-OCT和房角镜在预测轻度房角关闭的患者发展为 更严重的房角关闭的效果。2他们发现AS-OCT发现的窄房角患者有 更高的进展风险,而房角镜的预测性较差。他补充说,他们尚未确定 患者应被视为更高风险并接受治疗的具体临界值,但这项研究正在 进行中。 前节OCT的几个局限性是,与更便宜、更便携的房角镜相比,它既昂 贵又笨重。 Dr. Xu表示,在这一点上,UBM房角检查是可行的,但也有一些局限 性。它不仅需要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来执行,而且他说通常无法定 位之前的成像位置(没有明确的标志),这使得测量的可重复性变得 困难。 他说:“很难确切地知道你在哪个部位成像。从可重复性的角度来 看,如果你给病人成像并在6个月后再次成像,你可能不在同一个 位置,因此你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。”他补充说,一些公司,如 ArcScan,正在努力克服这一局限性。 “它不像AS-OCT那样方便或可重复,” Dr. Xu 继续讨论UBM。“然 而,它允许你观察虹膜后面,而AS-OCT做不到。如果有睫状体肿瘤 或房角关闭源于虹膜后,AS-OCT看不到。” Dr. Xu说,目前,“我们主要试图将OCT作为房角镜检查的补充,使临 床医生的工作更轻松,更准确低评估房角。” 与此同时,Dr. Xu和Dr. Shareef 提倡常规对青光眼患者进行房角镜 检查。 Dr. Shareef说:“成像通常提供具有多个测量值的代表性房角的二 维视图。即使在提供三维视图的技术中,成像也存在某些固有的缺 陷,而手动房角镜检查提供了成像无法提供的优越的临床信息。”包 括识别视网膜缺血患者房角细微的新生血管,可靠识别Schwabe 线和小梁网以确定房角状态,区分贴附性房角关闭与粘连性房角关 闭,以及确认术后Schlemm管中微支架的正确解剖位置。 研发中 Dr. Shareef说,ViaLux激光系统(ViaLase)将飞秒激光与房角成 像相结合,用于无创小梁切开术。他说:“虹膜角膜房角的高分辨 率视频使手术医生能够检查房角,并选择目标治疗区域,在对邻 近组织造成最小损伤的情况下进行激光治疗。” 医生简介 Shakeel Shareef, MD | Director, The Center for Glaucoma & Cataract Care, Chief of the Ophthalmology Section, Department of Surgery, HCA Reston Hospital Center, Reston, Virginia | drshareef@glaucomacc.com Benjamin Y. Xu, MD, PhD |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linical Ophthalmology, Chief of the Glaucoma Service, Director of Data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, USC Roski Eye Institute, Keck School of Medicine, Los Angeles, California | benjamin.xu@med.usc.edu 声明Shareef: None Xu: ArcScan, Heidelberg Engineering 参考文献 1. Lee JH, et al. Patterns and disparities in recorded gonioscopy during initial glaucoma evalu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. Am J Ophthalmol. 2024:264;90–98. 2. Xu BY, et al. Ocular biometric risk factors for progression of primary angle closure disease: the Zhongshan Angle Closure Prevention Trial. Ophthalmology. 2022;129:267– 275. 本文最初发表在2024年9月期EyeWorld。获得ASCRS Ophthalmic Services Corp批准,稍轻修改发表于此。

RkJQdWJsaXNoZXIy Njk2NTg0